职场“35岁现象”
发布日期:2015-09-15浏览:1983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和
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
它却改变着一切。
【一】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二】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三】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四】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说:“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
它却改变着一切。
【一】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二】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三】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四】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说:“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