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万斌解读︱我们学习小米,但我们不是小米!
发布日期:2015-07-27浏览:1230
日前,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开幕致辞中的一番讲话引起网上舆论热议,一些人对杨元庆批互联网思维颠覆论的观点表示质疑,甚至认为这是对互联网创新思维的挑战和对新生事物萌芽的扼杀。笔者对此不能认同。笔者认为杨元庆先生的观点中肯深刻且对国内整个互联网行业包含正面积极的警示寓意。
去年以来,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被一些商家、媒体过度热炒,以至让舆论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互联网思维是所有行业的宝典,不讲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就只能被颠覆。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行业威胁论,一些有见地、有认知能力的互联网从业者与媒体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这种声音仍对大量缺乏一定互联网认知的传统企业和人造成了心理恐慌与浮躁。
事实上,互联网本身没有错,互联网思维也没有错,错的是将互联网思维过分夸大乃至神化的造势者,他们直接无视互联网的科学本质,利用行业内外不同群体的信息不对称,大肆渲染夸大互联网的作用,以达到追名逐利、快速圈钱的目的,而他们挑战的恰恰是其所造势的互联网思维的底线。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有人说互联网的本质是平台、是渠道、是垄断、是控制,这说明他的脑洞大开。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工具,正如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电灯、电报、电话以及电子计算机一样,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帮助,提高效率的工具。由ARPAnet的历史可知,互联网是技术驱动的产物,促使它诞生的是科学技术而非商业化。事实上,任何一项伟大发明的诞生都不是因为商业需求,而是科学家、创造者的兴趣使然或是对未知的探索,那些因需求而生的创造不能称为发明,而是工程设计。比如互联网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设计。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设计,具有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优越性,用好了本是件好事,然而总有些追求“捷径”的人,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功用,他们不追求技术创新,也不追求产品质量,他们喜欢搬弄所谓的“互联网营销”与“粉丝经济学”,其章法就是做产品不如做用户,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社交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将营销理念如同精神污染一般向用户的各层人脉关系渗透(微信朋友圈各种卖面膜刷屏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与现代企业精神背道而驰。
网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乔布斯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乔布斯往台前一站,那就是完美的产品经理形象。事实上真正的英雄往往站在幕后,笔者这里只举一个例子——艾伦?穆拉利。工程师出身的穆拉利在波音的37年可谓默默无闻,若不是去年的微软CEO候选人风波相信世人大多还不知道穆拉利这个名字。当06年64岁的穆拉利离开波音走进濒临破产的底特律城,通过一系列努力稳步经营并成功挽救美国汽车业最后的阵地时,他那种至始秉承的工程师精神和厚积薄发的经理人素质打动了全美消费者。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笔者思想落伍陈腐不堪,穆拉利的传奇不属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而笔者正要说明,传统的现代企业精神纵然放在互联网时代也并不过时,即使是乔布斯也不是例外。大多数消费者只看到乔布斯站在台前的光鲜而不知其辛酸的过去;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只推崇iPhone的成功案例却不晓苹果公司是有根基的。不同于微软的根基在于长期的软件研发,苹果公司的根基在于其是业界真正能做到软硬件结合的企业。苹果产品除了硬件工艺设计令人赞绝之外,其软件研发能力也同样不俗,自上世纪80年代推出麦金塔电脑以来,其在图形界面领域的研发时长不亚于Windows操作系统。到01年OS X推出后,苹果在操作系统研发上积累了良好的组织知识资产,这为日后iOS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iOS是苹果专注研发和历史知识资产积累的结晶,没有iOS的iPhone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若如此iPhone还能比三星手机高明多少呢?由此我们可知苹果公司的成功并无速成法则,专注核心技术苦练内功才是其成功的前提。
说起互联网思维的正面案例,许多人喜欢拿诺基亚、摩托罗拉说事,笔者要说明的是,关键要看是谁颠覆了他们。诺基亚、摩托罗拉是被谁颠覆的?是苹果、谷歌,那么苹果、谷歌又是什么公司?他们都是有根基的大型IT公司。这说明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的退出是业界上游的巨头更替现象,而非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以小胜大以弱搏强一举击溃了曾经的巨头。被扭曲了的互联网思维让人觉得一个企业只要戴上“互联网”的帽子那就是创新型企业,只要套上了互联网思维的光环就有着无比的卓越性。其实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是那些有着核心技术、核心知识、核心价值的IT公司。什么是核心的?就是手里有干货,别人复制不了的。这种干货从何而来?必须通过长期专注研发或是专注经营积累而来。
想必业内人士都不会忘记2000年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从1995年互联网真正实现商业化到“.com泡沫”破裂,仅仅经过了5年。期间大量热钱涌入网络新兴市场,股价飙升和概念炒作相结合,加上风投资金的大量利用,为.com公司摒弃传统商业模式制造了温床。他们一度突破传统模式底线,转而关注如何增加市场份额(即使他们从未盈利过),最后愈演愈烈的泡沫消退变为互联网公司不可承受之重。14年过后的今天,互联网思维颠覆论的魔咒重新吟唱起当年的浮躁之气,许多互联网公司只看到被颠覆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却忘记了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忘记了摩托罗拉的6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他们忘记了业界还有IBM、华为、鸿海精密等坚持做百年基业的企业。如今的业界需要一股净化之风。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的一段话,有人认为杨元庆在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开幕致辞中的一番话是暗讽小米,笔者同样不能认同。杨元庆曾说过:我们学习小米,但我们不是小米。说明联想对小米的经营模式是肯定的。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处在二次兴起阶段,IT公司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借鉴对于国内互联网经济发展大有裨益。联想是国内信产设备的先行者,小米则是移动智能领域的新翘楚,二者方向、模式各异,并无是非比较可言。借用孙永杰老师的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何万斌点评】民主、开放、平等,这三个词都不是什么新词汇,但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技术为什么会被发明并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能够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我们人类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存在着一个不变的真理: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脚步,无法阻挡。
去年以来,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被一些商家、媒体过度热炒,以至让舆论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互联网思维是所有行业的宝典,不讲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就只能被颠覆。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行业威胁论,一些有见地、有认知能力的互联网从业者与媒体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这种声音仍对大量缺乏一定互联网认知的传统企业和人造成了心理恐慌与浮躁。
事实上,互联网本身没有错,互联网思维也没有错,错的是将互联网思维过分夸大乃至神化的造势者,他们直接无视互联网的科学本质,利用行业内外不同群体的信息不对称,大肆渲染夸大互联网的作用,以达到追名逐利、快速圈钱的目的,而他们挑战的恰恰是其所造势的互联网思维的底线。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有人说互联网的本质是平台、是渠道、是垄断、是控制,这说明他的脑洞大开。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工具,正如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电灯、电报、电话以及电子计算机一样,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帮助,提高效率的工具。由ARPAnet的历史可知,互联网是技术驱动的产物,促使它诞生的是科学技术而非商业化。事实上,任何一项伟大发明的诞生都不是因为商业需求,而是科学家、创造者的兴趣使然或是对未知的探索,那些因需求而生的创造不能称为发明,而是工程设计。比如互联网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设计。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设计,具有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优越性,用好了本是件好事,然而总有些追求“捷径”的人,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功用,他们不追求技术创新,也不追求产品质量,他们喜欢搬弄所谓的“互联网营销”与“粉丝经济学”,其章法就是做产品不如做用户,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社交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将营销理念如同精神污染一般向用户的各层人脉关系渗透(微信朋友圈各种卖面膜刷屏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与现代企业精神背道而驰。
网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乔布斯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乔布斯往台前一站,那就是完美的产品经理形象。事实上真正的英雄往往站在幕后,笔者这里只举一个例子——艾伦?穆拉利。工程师出身的穆拉利在波音的37年可谓默默无闻,若不是去年的微软CEO候选人风波相信世人大多还不知道穆拉利这个名字。当06年64岁的穆拉利离开波音走进濒临破产的底特律城,通过一系列努力稳步经营并成功挽救美国汽车业最后的阵地时,他那种至始秉承的工程师精神和厚积薄发的经理人素质打动了全美消费者。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笔者思想落伍陈腐不堪,穆拉利的传奇不属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而笔者正要说明,传统的现代企业精神纵然放在互联网时代也并不过时,即使是乔布斯也不是例外。大多数消费者只看到乔布斯站在台前的光鲜而不知其辛酸的过去;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只推崇iPhone的成功案例却不晓苹果公司是有根基的。不同于微软的根基在于长期的软件研发,苹果公司的根基在于其是业界真正能做到软硬件结合的企业。苹果产品除了硬件工艺设计令人赞绝之外,其软件研发能力也同样不俗,自上世纪80年代推出麦金塔电脑以来,其在图形界面领域的研发时长不亚于Windows操作系统。到01年OS X推出后,苹果在操作系统研发上积累了良好的组织知识资产,这为日后iOS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iOS是苹果专注研发和历史知识资产积累的结晶,没有iOS的iPhone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若如此iPhone还能比三星手机高明多少呢?由此我们可知苹果公司的成功并无速成法则,专注核心技术苦练内功才是其成功的前提。
说起互联网思维的正面案例,许多人喜欢拿诺基亚、摩托罗拉说事,笔者要说明的是,关键要看是谁颠覆了他们。诺基亚、摩托罗拉是被谁颠覆的?是苹果、谷歌,那么苹果、谷歌又是什么公司?他们都是有根基的大型IT公司。这说明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的退出是业界上游的巨头更替现象,而非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以小胜大以弱搏强一举击溃了曾经的巨头。被扭曲了的互联网思维让人觉得一个企业只要戴上“互联网”的帽子那就是创新型企业,只要套上了互联网思维的光环就有着无比的卓越性。其实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是那些有着核心技术、核心知识、核心价值的IT公司。什么是核心的?就是手里有干货,别人复制不了的。这种干货从何而来?必须通过长期专注研发或是专注经营积累而来。
想必业内人士都不会忘记2000年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从1995年互联网真正实现商业化到“.com泡沫”破裂,仅仅经过了5年。期间大量热钱涌入网络新兴市场,股价飙升和概念炒作相结合,加上风投资金的大量利用,为.com公司摒弃传统商业模式制造了温床。他们一度突破传统模式底线,转而关注如何增加市场份额(即使他们从未盈利过),最后愈演愈烈的泡沫消退变为互联网公司不可承受之重。14年过后的今天,互联网思维颠覆论的魔咒重新吟唱起当年的浮躁之气,许多互联网公司只看到被颠覆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却忘记了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忘记了摩托罗拉的6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他们忘记了业界还有IBM、华为、鸿海精密等坚持做百年基业的企业。如今的业界需要一股净化之风。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的一段话,有人认为杨元庆在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开幕致辞中的一番话是暗讽小米,笔者同样不能认同。杨元庆曾说过:我们学习小米,但我们不是小米。说明联想对小米的经营模式是肯定的。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处在二次兴起阶段,IT公司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借鉴对于国内互联网经济发展大有裨益。联想是国内信产设备的先行者,小米则是移动智能领域的新翘楚,二者方向、模式各异,并无是非比较可言。借用孙永杰老师的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何万斌点评】民主、开放、平等,这三个词都不是什么新词汇,但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技术为什么会被发明并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能够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我们人类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存在着一个不变的真理: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脚步,无法阻挡。